
發燒的特徵是什麼?不用說,就是熱!
要治療發燒,如果不動腦的話,當然就是清熱。清熱用什麼藥?當然用寒涼的藥。
寒涼的藥可以退燒的,但我們認為,即使退到燒,用寒涼藥來治療發燒也是絕對錯誤的,理由有兩個:第一,身體的陽氣必受損傷;第二,必會留下後患。
不用寒涼的藥,那麼應該用什麼藥?我們認為,絕大多數發燒,應該用溫熱的藥才對!
看到這裡,你可能驚呼,發燒身體已經那麼熱,還用溫熱的藥,豈非熱上加熱?!
也難怪你,你未必讀過中醫寶典《黃帝內經》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…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」意即凡有發燒症狀的疾病,都是患者受寒引起的;「熱病」,指有發燒症狀的疾病。
是的,我行醫超過二十年,醫治過的發燒,絕大部份都是患者受寒導致的,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療效百發百中!
小女今年八歲,出生以來發燒過五六次,每次都是用溫熱的藥物來治好的,從沒有用過寒涼的藥物,小女也從沒有吃過退燒藥。
當然,也肯定有些發燒(例如「寒邪」進入身體後變化成「熱邪」)是必須使用寒涼的藥物的,但所佔的比例並不多。
上個月我們接治了三十多例新冠疫症患者,當中部份有發燒症狀的,經過診斷後我們也一律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醫聖張仲景寫下一本曠世傑作叫《傷寒論》,從《傷寒論》的角度看,感染新冠病毒而發病也屬於「受寒」。
文首提及,發燒使用寒涼的藥物也可退燒的,但會損傷身體的陽氣及留下後患,為什麼呢?
大部份的發燒,是由於身體受寒了,身體裡的陽氣繼而奮起,想把「寒邪」驅逐而導致的,中醫叫「正邪相爭」,用溫熱的藥物的目的,就是幫助陽氣,一舉把「寒邪」驅逐出身體,「寒邪」被逐出身體後,正邪不用相爭,發燒就自然消失掉。
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,本來奮起驅逐「寒邪」的陽氣則會受到損傷,損傷了的陽氣無力驅逐「寒邪」,正邪相爭的局面因此解除,發燒也會隨之消失;同時,「寒邪」沒有了陽氣和它相爭,便會深進身體成為「伏邪」,因而留下後患,即是今天雖然沒有了發燒,他日卻可能出現其他更棘手的疾病。
那麼,吃退燒藥呢?其弊點恰恰跟寒涼的藥物一樣,限於篇幅,找機會再談。
我們矢志讓中醫智慧家傳戶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