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更正版)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以外的選擇

曾經應邀主講「從中醫角度看冠心病」。

什麼是冠心病呢?就是供應血液給心臟自己的血管(叫冠狀動脈),因為裡面積聚了脂肪和膽固醇而變窄,影響了血液流通的暢順程度而出現的疾病。

心絞痛是一個具代表性的病徵;心臟需要不停的血液供應的,當冠狀動脈的阻塞程度,造成供應給心臟的血液不足,得不到充足血液供應那部份心臟肌肉,便會出現壞死,這時就是「心肌梗塞」,或叫「心肌梗死」,也是我們俗稱的「心臟病發」。

心臟病發,是有性命危險的。

一個人得了冠心病,假如他不認識中醫學,只能有三個選擇。第一,吃西藥;第二,如果吃藥無效,就要「通波仔」;第三,如果病情較嚴重或不宜「通波仔」,就要做「搭橋」手術。

很可惜,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兩者都是治標不治本,並沒有解決血管阻塞的原因,所以血管仍有機會再次阻塞。

遇過一個病人,先後三次「通波仔」,血管裡放了五個支架,就診時左手由手臂麻痹到手指,他不想再「通波仔」了。

也遇過一個病人,他只做過一次「通波仔」,但做完後要終身吃薄血藥,結果出現了陽痿、腰痛和耳鳴等「腎氣」受損的副作用,他不想終身吃藥,更不想再做第二次「通波仔」。

和「通波仔」比較,「搭橋」對身體的創傷大得多,不是人人承受得住,手術需要把胸膛剖開,把胸骨鋸斷,利用藥物把心跳暫時弄停,手術就算成功亦要付上元氣大傷的代價。

中醫藥能醫治冠心病的,而且是根治。醫聖張仲景早就在他的曠世傑作《傷寒雜病論》傳授了醫治的方法,當年不叫「冠心病」,而叫「胸痹」。

不如說一個醫案給大家聽。

我曾經在《成報》寫專欄,某天介紹中醫醫治冠心病的原理,一位讀者吳先生剛好是冠心病患者,走一個街口胸部也感到難受,看了我的文章開始吃中藥,不久便能健步如飛,冠心病的症狀也完全消失了。

吳先生吃的是強心、化痰和活血的中藥。

中醫說「氣為血之帥」,血液在血管裡流動不息,背後那股推動力來自「心氣」,「心氣」是血液的統帥,「心氣」強健血液就暢通流動,「心氣」疲弱血液就流動不暢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一就是強心。

血管出問題,化痰似乎很無厘頭。中醫講的痰,不一定是咳嗽吐出來,給你見得到的痰,堵在血管裡的脂肪和膽固醇,也屬於中醫講的痰,有專門的藥物來化解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二就是化痰。

活血更容易理解了,就是活化血液,使血液的流動活潑起來,所謂「牡丹雖好,也要綠葉扶持」,如果說強心藥是牡丹,那麼活血藥就是綠葉,所以,要恢復冠狀動脈裡的血液流通,第三就是活血。

為什麼「通波仔」和「搭橋」治標不治本,兩者皆可能血管再次阻塞?因為前者只用支架來撐開血管,而沒有絲毫強健「心氣」;後者剖胸鋸骨來接駁血管,更是令「心氣」雪上加霜。

我相信,如果真正認識了中醫學,就是心臟科權威自己得了冠心病,選擇「通波仔」或「搭橋」前都會三思的。

我們矢志讓中醫智慧家傳戶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