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痛隨身,苦海無邊?

有人說不怕生病,但最怕疼痛。

是的,痛症可大可小,小的痛症帶來生活上的不便,大的痛症更可令人沮喪落形,若不堪言。

吃止痛藥,打止痛針,卻又治標不治本。

有沒有辦法把痛症連根拔起,令痛症不再隨身?

我們先看看「疼」和「痛」這兩個字。

「疼」裡面有個「冬」,冬天的特色是什麼?正是寒!「痛」裡面有個「甬」,甬是什麼意思呢?是道路、通道的意思!

「疼」加「痛」,即是氣血運行的通道(中醫叫「經脈」)給「寒邪」堵塞了,所以引致疼痛(不通則痛)。

老祖宗造字,真是挖空心思啊!

中醫寶典《黃帝內經》,裡面有一篇文章叫「舉痛論」,舉了十四種疼痛做例子,當中十三種都是和「寒邪」有關的。

「寒邪」有內寒和外寒之分。內寒是由於身體的陽氣薄弱了而導致,外寒則是受外界的風寒侵襲而引起。

內寒和外寒,都會導致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這樣說:「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

我們醫治疼痛,由感冒的頭痛,到晚期癌症的劇痛,秘訣就是袪寒,或溫通袪寒,或溫養袪寒。

有些頑固的痛症,比如偏頭痛、心絞痛、嚴重痛經、三叉神經痛、坐骨神經痛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生蛇後遺神經痛等等,如成功袪寒,必一舉而愈。

若不袪寒,那麼止痛藥吃到何年?止痛針打到何月?難道不怕副作用?